商王武丁时期,是殷商王朝的黄金时代。据史书记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意指国家疆域广阔,民众安居乐业,势力覆盖四海之内。考古发现则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晚商文化的分布东至渤海近海炒股实盘配资,西抵陕西宝鸡一带,北到河北保定,南则延伸至江西新干,可见当时文化影响之广泛。
殷商的强盛离不开武丁的频繁南征北战。根据甲骨文卜辞的统计,武丁在位期间征服了近80个方国和部落,这其中既有长期对立的土方、羌方等宿敌,也有一个特别的方国——鬼方。鬼方在先秦文献、甲骨卜辞和金文中多次被提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随着鬼方的臣服,武丁成功扭转了“殷室中衰,诸夷皆叛”的颓势,开启了“武丁中兴”的新局面。
展开剩余85%被征服的鬼方变成了商朝的忠实盟友。商王在占卜时,十分关注鬼方的安危,祈求上天庇佑鬼方(甲骨卜辞记载:贞鬼方、昜亡祸;王勿从鬼。贞王从伐巴,帝受佑)。此外,商朝还派遣鬼方出兵攻打宿敌羌族(甲骨卜辞:乙巳卜,宾,贞鬼获羌)。之后,鬼方的首领被邀请到商都参加商王的祭祀,并献上捕获的羌人俘虏,还有鬼方族人在商王朝担任高级官职(甲骨卜辞:丁卯,贞王令鬼、丙刚于京)。自此以后,武丁后期的甲骨卜辞中再无征伐鬼方的记载,显示双方关系已趋于和谐融洽。
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方国,却因史料记载含糊不清而留下众多谜团:鬼方究竟是何人?为何以“鬼”为名?他们的具体地理位置又在哪里?最早注意到鬼方的是民国学者王国维,他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中大胆提出,鬼方族群西自汧、陇地区,环绕中原向北,是游牧民族,战国后被称为匈奴。随后,更多学者基于“鬼”这一称谓,推断鬼方应是异族,华夏以“鬼”字作为蔑称。
关于鬼方的地理位置,古籍中描述非常模糊。《山海经》提及“鬼国在贰负之尸北”,《竹书纪年》则记载“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可见鬼方大致处于商朝西北方向,邻近周国与羌族地区。1983年,考古学家在陕西清涧县李家崖村发现了青铜文化聚落遗址,被称为李家崖文化。其范围涵盖清涧李家崖、清涧辛庄、绥德薛家渠及晋西北柳林高红遗址。
通过碳14测定,该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030±80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1245±145年,属商朝晚期。随着考古深入,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在李家崖古城西城墙T1的第三层,出土了一只三足瓮,残缺口沿刻有一个字,经释读确认与甲骨文“鬼”字相同。这一发现揭示了两大关键信息:一是李家崖文化的年代及地域与商周之际鬼方盘踞地吻合,显然此处即为传说中的“鬼方”;二是“鬼”字陶文的出现表明,这并非华夏人对他们的贬称,而是他们自己的自称。
从甲骨文“鬼”字构形看,像是一人戴着面罩,仅露出眼睛。《山海经》称鬼方为“一目国”,若“鬼”为李家崖文化先民自称,名称或源自他们独特的装束象形描绘。除了“鬼”字陶文,李家崖文化还发现大量与商朝甲骨文、金文字体相似的文字与数字,这排除了鬼方是匈奴先民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匈奴无文字,以口头语言维系,而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匈奴墓葬也未见其使用早于汉代篆书的文字系统。
考古证据显示,李家崖文化聚落均属于晚商时期,西周时期的遗址未有报道,出土器物均为殷商式青铜器及陶器及其仿制品,其工艺技术与殷墟器物相当。商代青铜器带有浓厚政治属性,在资源稀缺的陕北地区发现大量精美殷墟风格青铜器,说明鬼方器物直接由殷墟核心区输入,验证了甲骨文中鬼方与商王朝关系密切。被武丁征服后,鬼方对殷商的臣服比其他服国更为忠诚。
从固定的居住地和对商文化的全面接受看,鬼方实为陕北地区的早期华夏先民一支,考古文化较中原稍显落后,直到商军入侵,才迅速跨入青铜时代,成为商文化在陕北的坚定支持者。武丁花费三年时间征讨这个世居陕北的部族,其深层意图尚未明了。但鬼方的归顺成为商朝制衡西周的重要砝码。
武丁之后,商朝军事重心转向东方的东夷地区,周国趁机崛起,势力一度扩展至晋南黎国。周武王继位后,利用商军主力东征东夷、国都空虚之机,迅速渡黄河,发动灭商战争。纣王面对周军突袭,紧急征兵防守,同时做了一件重要举措:派遣石北方。史书记载:“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此段常被忽略,但纣王为何在危急时刻派蜚廉去“石北方”?“石北方”意指何处?
山东大学考古学者路国权研究李家崖文化后推断:“石北方”即“使鬼方”,蜚廉因熟悉西垂事务,出使鬼方,意在联络鬼方从背后牵制周人。鬼方邻近西周腹地,若趁周军主力东出攻打镐京,必将令周武王回师救援,纣王有望逆转局势。
然而,周人策反殷商贵族,包括微子启,导致兵力优势的纣王军队土崩瓦解,牧野之战仅一天即终结,“蜚廉为纣石北方”的策略最终未能奏效。陕西岐山礼村出土的西周小盂鼎铭文记载:“王命盂以□□伐鬼方,□□□馘□,执酋三人,获馘四千八百又十二馘,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辆,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这场战役俘虏人数达一万三千余人,规模宏大,战斗激烈,规模仅次于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俘获大量牲畜说明周军已攻入鬼方都邑。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以前战争多实行伐国不灭祀政策。即使是武王伐纣这类改朝换代的战争,也采取立王子禄父(武庚)以守商祀的安抚策略。尽管武庚后叛乱,西周仍分封宋国给殷商遗民。然而,西周对待鬼方却是毁城掠地、俘首领、杀百姓、掠财物,彻底毁灭了鬼方国家,这也解释了商朝覆灭后李家崖文化随之消失。周王朝初兴对鬼方怀有深深的怨恨,或因多年鬼方对周原腹地的骚扰与牵制。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